好巧不巧,近期格林美与金晟新能正同时申请港股上市,作为中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两家代表性企业,两者免不了拿来相互比较。
与创立初期就专注电池回收“根正苗红“的格林美不同的是,金晟业务起点并非直接切入电池回收赛道。
另一方面,格林美早在2010年就成功上市A股,而此次金晟已是第三次申请上市。
虽然在体量上金晟似乎稍逊一筹,但凭借李氏兄弟适时的战略转移决策,金晟也获得了行业头部排名的好成绩,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发家之路。
金晟的创业历程可追溯至2010年之前,彼时,李氏五兄弟李森、李鑫、李炎、李汪、李尧已深耕于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行业多年,积累了扎实的产业经验与初期资本。
2010年前后,五兄弟共同出资设立金晟,注册资本1000万元,股权均分,每人持股20%。
在那个新能源汽车尚未迎来爆发式增长的年代,金晟的业务仍延续着传统冶金的底色,初期主要聚焦于有色金属冶炼与硫酸镍生产。
宜春被称为“亚洲锂都”,当地矿产资源中伴生着大量锂云母矿。正是这一资源禀赋,让五兄弟逐步把目光转向了电池材料与回收。
2014年,五兄弟在江西宜春万载县设立全资子公司江西睿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并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和正极材料产线,这也标志着金晟第一次正式切入锂电池回收赛道。
2015年后,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爆发式增长,政策驱动下的退役电池回收需求开始显现。金晟也顺势转型,开始讲“循环经济+双碳”的故事。
2019年,公司全面转向新能源材料板块,构建回收到再生材料的一体化全链条能力,以废旧锂电池回收提炼并再生产电池材料的模式,实现业务转型升级。
2021年对于金晟子公司睿达进入工信部动力电池回收“白名单”,意味着企业在技术、环保和回收体系上达到国家标准,也等于拿到市场准入证。
同年,公司就顺利引入首轮战略融资1.3亿元,投资者包括中金资本等知名机构。
2021-2022年,随着碳酸锂价格创下史诗级的上涨记录,2年时间里价格上涨了10倍。公司业务规模也大幅扩张,全年营收达29.05亿元,同比增长156%。
这种业绩爆发带来了资本的涌入,同年公司先后完成B轮、B+轮和C轮融资,累计融资超12亿元人民币。
投资方涵盖复星、达晨财智、基石资本、广汽集团、陕汽集团、德国博世等资本加持。
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显示,碳酸锂、硫酸镍和硫酸钴等再生利用产品构成了金晟新能源的核心业务。
在工信部的148家白名单企业中,金晟是其中15家同时获得再生利用、梯次利用运营资格的“双白名单“企业之一。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以2024年再生利用销售收入计,公司是全球第二大的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也是全球第一大的第三方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
用14年时间登顶世界第一,当所有人都认为金晟上市万无一失的时候,命运却开了一个玩笑。
受 2022 年锂价高位刺激,矿商加速扩产,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虽仍保持增长,但相较前几年的高速扩张态势明显放缓,最终造成碳酸锂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
2023 年年初,上海有色国产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为每吨50.72万元,到年底12 月 29 日下降至每吨9.84万元,跌幅高达81%。
22年才高价买入的原料要折价才能卖了,整个市场简直可以用“哀鸿遍野”来形容。
A股被纳入锂矿概念的公司共27家,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平均同比下3.43%,净利润平均同比下滑63.47%。
而锂电池板块366家上市公司中,2023年有237家股价下跌,127家企业稍有上涨,股价下跌企业超过64%。
根据招股书,金晟2022年锂再生毛利率高达31.2%,23年跌至-2.9%。整整下跌了34%。
整体毛利也从2022年的14.3%跌至2023年的-5.4%。下跌了20%。这种波动已经不能称之为过山车,而可以说是蹦极。
2024年8月,公司宣布终止A股上市申请,其上市辅导公司中金在公告中写道“基于市场原因及自身战略考量,拟对上市计划进行调整”。
外界纷纷猜测,此次退市的原因除了原材料暴跌直接导致的收入下降、利润亏损之外,还有资本市场的逐步收缩。
2023 年“827新政”实施以来,A股的新股发行数量和融资规模大幅下降。
2024 年上半年,随着新“国九条”、“科创16条”及相关配套制度出台,IPO 市场进一步收紧。
2023 年8至 2024年8月,成功上市企业共计129 家,较上一年同期锐减 69.43%。
既有格林美、金晟新能源等专业回收巨头,也有宁德时代、比亚迪、赣锋锂业等产业链龙头跨界布局,还有大量地方中小企业,可以说“群雄逐鹿,鱼龙混杂”。
根据金晟招股说明书显示,按2024年再生利用材料的销售收入计算,行业第一的市场份额约17.4%(很明显是宁德时代旗下的邦普循环)
金晟排名第二约占市场份额5.1%,前五合计仅29.6%。大批中小玩家分食剩余70%的市场份额,集中度相对其他电池产业环节明显偏低。
一是以宁德旗下的邦普循环为代表的跨界玩家,背靠全球最大动力电池厂商宁德时代,具备天然的上下游协同。
既得以承接宁德电池生产过程中的边角料和不良品回收,保证了丰富且稳定的上游废料来源;
另一方面,其回收得到的镍钴锂原料又优先供应宁德制造新电池,形成内部循环,几乎“不愁吃、不愁卖”。
虽然没有出生就含着“金汤匙“,但其凭借20余年深耕再生资源领域的积累建立了庞大的回收网络,业务版图更是广泛遍及全国并延伸海外。
其在国内11省市及韩国、印尼、南非等布局了13个循环处理基地,业务覆盖多种稀贵资源的回收。
除此之外,市面上的小作坊也试图分一杯羹。工信部公示的符合行业规范条件的白名单企业156家,但地下小作坊企业却有超10万家。
“像一些车企招标会,并不会强制白名单企业才能参与。企业会选择报价更高的小作坊。”
前有跨界大鳄垄断份额,后有小作坊高价抢夺资源,金晟作为传统第三方正面临前后夹击的困境。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3140 万辆,动力电池普遍 8 年左右的服役周期逐步临近,行业即将迎来大规模 “退役潮”。
而从 2028 年开始,退役量将超过400 万吨,废旧电池回收利用行业产值有望突破 2800 亿元,市场空间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有数据显示,我国现存的17.2万家电池回收相关企业中,超六成企业于3年内成立。2023年注册4.64万家,2024年注册4.27万家,可想而知竞争之激烈。
2025年公司与江西多家电池工厂签订定向回收协议,锁定未来两年不少于10万吨退役电池供应。
另外,公司还与湖北黄冈市签约百亿投资的退役电池综合利用项目,规划年处理40万吨退役电池产能。
广汽、陕汽等车企入股金晟后,未来其旗下新能源汽车退役电池大概率会交由金晟处理,从股东层面保障了一部分货源。
公司已在广州,赣州,宜州建立了生产基地,并已在印尼等海外市场寻找合作伙伴共建回收渠道,双方计划初期年交易电池包PACK产品5万组。
在产能规划纷纷落地的未来,如何确保稳定且盈利的原料来源,仍是这场千亿盛宴中最为严峻的考验。
然而随着国家溯源体系的完善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严格落实,或许曙光就在前方。
届时,作为白名单之一的金晟,其合规优势将转化为获取电池渠道的核心竞争力,推动行业份额加速向头部集中。
长期低迷的锂价让回收锂丧失了价格优势,小作坊横行依旧让头部厂商如鲠在喉,回收行业爆发的蛋糕虽然诱人,现实中却难以下咽。
草莽的回收江湖带来的高污染必然不具Kaiyun平台 开云体育官方入口备持续性,随着国家溯源体系完善与环保监管趋严,小作坊终将被逐步清退,坚持合规初心,才能走到下一阶段。